每年一到9-11月份,就按捺不住自己內(nèi)心深處的欲望,想要給愛機升級。
這次主力機升級的策略則是:不再盲目追求超多核,而是追求主頻和核心數(shù)的均衡布局,既能保證擁有良好的生產(chǎn)力,又能保證擁有極佳的游戲體性能,整機配置如下。
CPU其實我還是糾結(jié)了很久的,之前的主力機用的是E5 2679 V4,雖然這貨曾經(jīng)被譽為幾大神U之一,但是隨著各路多核高主頻CPU相繼面市,冥冥中感覺,這U仿佛已經(jīng)被拍在沙灘上了。尤其是在Cinebench R20環(huán)節(jié),5.0GHz的9900K能跑到5000多分,20核的2679 V4才勉強跑到5900多分,最終痛下決心,換掉老E5。
主板則是七彩虹家的iGame Z390 Vulcan X V20,讓我下定決心換9900K的另外一個理由就是,手上這塊Z390吃灰有一段時間了,七彩虹在這塊板子上堆料還是挺下功夫的,10+4相I.P.P數(shù)字供電,兩根帶金屬加固的PCIE x 16插槽,支持NV SLI和AMD Crossfire,標配了AC9560網(wǎng)卡的雙頻WiFi、一鍵超頻、一鍵進BIOS、BIOS更新、雙BIOS切換、BIOS恢復(fù)按鈕,包括Debug燈及顯示屏、開機按鈕和重啟按鈕應(yīng)有盡有,不拿來用實在是怪可惜的。
拿出我心愛的公版RTX 2080Ti。
說實話這代RTX 20系公版卡的雙風(fēng)扇造型和我的審美相當(dāng)契合。整張卡采用了金屬外殼,銀色金屬背板,側(cè)邊保留了GEFORCE的信仰燈,只不過這代還增加了RTX三個字母,單綠色背光,雙8Pin供電,NV Link橋處配備了保護罩,保護罩還和整張卡的設(shè)計融為一體;接口部分配備了三個DP1.4,一個HDMI2.0和一個Type-C。
抱來了前陣子做趣味小測試的機箱,顯卡豎直安裝、水平風(fēng)道的ATX機箱——鑫谷開元K1。相比于之前的ITX機箱,鑫谷開元K1的硬盤倉位更豐富,雙2.5英寸+雙3.5英寸,顯卡豎直安裝也能大幅度減小PCIE插槽的壓力;開元K1這款機箱的細節(jié)做工也挺到位,帶側(cè)透帶RGB區(qū)域,該有防塵網(wǎng)的位置也都配上了。
機箱最吸引我的地方主要在于獨特的內(nèi)部構(gòu)造,以及機箱自帶理線“特效”,桌面上的線材終于不再顯得那么凌亂了。
前陣子喜提的安鈦克HCG X1000派上用場了。最吸引我的其實是它的10年換新,真是美哉。
整只電源的外觀也極具特點,采用了大量的玫瑰金配色,配合電源上各個角落印著的X100字樣造型,非常吸引眼球。而且尺寸比較精致,1000w的功耗僅有160x150x86mm的尺寸,對電源倉位比較緊湊的小機箱非常友好。電源采用了海韻FOCUS+方案,而HCG X1000在+12V的雜訊表現(xiàn)上比海韻的FOCUS系列更佳。電源配備了一顆135mm的FDB軸承風(fēng)扇,風(fēng)扇工作時很安靜,散熱效能很不錯,而且還支持Hybrid模式切換功能。
電源標配了充足的線材,雖然柔軟度和顏值不及定制線材,但是每條線材上都配有濾波電容,據(jù)傳說有了這個濾波電容,功耗輸出會更穩(wěn)定一些。
其實硬盤的選擇并不是最優(yōu)的組合,目前很多PC整機已經(jīng)將主SSD的容量升到1TB起步了,本來我也想直接一步到位上個1TB或者2TB的NVME SSD,但是由于預(yù)算花在了別處,又不想再額外超支裝機,就只能先拿之前入手的512GB XG6將就一下了。
但其實目前市面上確實有很多性價比超高的大容量SSD,比如說大船三星PM963/PM983以及Intel P4500;要不是這塊的預(yù)算丟給了機械硬盤,我就直接上大船SSD了,其實現(xiàn)在想想,還是有些小后悔的。
機械硬盤的組合嘛,4TB是從之前的主力機上拆下來的,8TB是淘寶買的日立8T氦氣盤,1000塊出頭,有傳言說是樂視倒閉那會兒流出來的一票貨,或許也算是大船吧……
裝機過程還是很美好的,整體的顏值我也算是滿意的。
聽大神們說,RGB是性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。
CPU和顯卡的性能部分,其實這套配置早已經(jīng)普及的差不多了,這里也只是做了一些簡單的測試,就不再進行詳細的介紹了。
順利從E5+X99平臺轉(zhuǎn)換到I9+Z390平臺,不知道這算不算降級,但是整體顏值以及CPU核心+頻率的均衡性上,個人感覺新組好的主力機是更占優(yōu)勢的。正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,就讓曾經(jīng)的HEDT被拍暈在沙灘上吧。
全文完,感謝收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