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Z590為首的英特爾500系列主板正式發(fā)布,除了加入對PCIe 4.0和更多的高速USB接口(USB 3.2 G2x2)這些功能性更新外,高端的Z590產品紛紛把升級重點放在升級中,這意味著全新Z590主板能為第十代酷睿和第十一代酷睿帶來更強大的超頻能力。
在超頻這種玩法的發(fā)展道路上,隨著Intel和AMD兩家在CPU上不斷收窄的超頻幅度,只能通過不斷升級主板規(guī)格和提高散熱性能來挖掘超頻的潛力,不過談起超頻的操作方式,廠家還是推出過不少新玩法,今天我們就回顧一下超頻發(fā)展路上一些不一樣的“”玩法。
在開始回顧之前,我們先明確一下CPU超頻的一些基本知識,我們超頻中提到的“頻”指的是CPU的時鐘頻率,也被稱為主頻,主頻在當前狀態(tài)下還得考慮倍頻和外頻兩個參數,計算方式為主頻=外頻*倍頻,早期可以通過同時調整這項參數實現超頻,不過在Intel和AMD先后將總線頻率和外頻掛鉤后,超外頻會對其他PCIe和SATA通道的設備造成影響,超外頻會影響到系統(tǒng)的穩(wěn)定性,而且目前可調節(jié)幅度也非常小,現階段我們的超頻主要是對CPU的倍頻進行調節(jié),此外為了達到穩(wěn)定的超頻效果,還需要調節(jié)CPU的供電參數。
硬超頻:拔針錫紙輪番上陣 鉛筆畫線成就經典
跟如今超頻普遍使用BIOS和各種軟件設置進行從超頻不同,上古時代的CPU需要超頻,需要在主板上進行跳線等硬超頻方法才能提高運行頻率,后面即便能在BIOS進行調節(jié),也出現了許多通過硬件操作進行“加強版”超頻的經典案例。
跳線超頻:短接主板電容提升性能
上世紀90年代初,DIY市場尚未興起,加上那時候的BIOS并沒有提供相關調節(jié)選項,超頻這種操作自然難以入手,而來自intel的中端產品i486DX-40改變了這一切,那時候的DIY極客們通過各種摸索,使用主板跳線的方式將總線頻率從20MHz直接拉升到33MHz,性能幅度超過60%,性能比肩當時的旗艦級產品i486DX-66。
不過這種“硬超頻”的方式具有一定的操作難度,自然也不會獲得intel的官方支持,一旦操作失誤可能會造成CPU和主板一同報廢的后果,這種硬破解的方式自然只會是少數極客玩家手中的“黑科技”。
鉛筆大法:畫一筆直接解鎖倍頻
跟前面提到的主板跳線相比,在CPU硬超頻歷史上最經典也是最簡單的一項“黑科技”就是AMD 初代毒龍(Duron)上的鉛筆解鎖倍頻大法。
當年AMD的CPU正面并沒有覆蓋任何散熱頂蓋,DIE和其他電路遠期件都是直接裸露在外面,AMD為了鎖定倍頻,在出廠前使用激光將控制倍頻的L1橋路(bridge)切斷,讓玩家無法通過BIOS來控制CPU的倍頻,不過只要將這個橋路重新通電即可重新控制倍頻,而直接裸露的元件也讓DIY玩家們手動接駁提供了可能。
由于需要接駁的電路斷點非常少而且直通,不需要太長的連接距離或者需要改變位置,加上鉛筆的主要成分石墨具備優(yōu)良的導電性,直接使用鉛筆在L1橋路上畫上一條橫線即可接通這個斷點并解鎖倍頻,讓定位低端入門的初代毒龍直接獲得比肩當時旗艦產品的性能,不過這種只需要用鉛筆“劃一筆”的硬超頻方式很快就被AMD封鎖掉,后續(xù)再也沒有這么低投入高回報的硬超頻方式。
短接CPU:硬改觸點釋放潛能
進入21世紀后,隨著廠家封裝技術的和主板上元件的模塊化發(fā)展,上面提到的短接主板和鉛筆大法再也沒有抬頭的機會,不過DIY玩家們在硬件超頻上的嘗試并沒有終止,他們開始打起CPU背部針腳或者觸點的主意。
以經典的英特爾奔騰E2140為例,玩家通過金屬短接觸點+屏蔽觸點的方式,將CPU的外頻強制超到333MHz(默認為200MHz),在倍頻和其他設置的加持下讓它從一顆1.6GHz的雙核處理沖擊到3GHz甚至4GHz的水平,直接達到那個年代高端處理器的水平,而這種方法后面雖然較少可以為超頻能力添磚加瓦,卻在后面各種魔改接口和跨代兼容上煥發(fā)生機,實現扣LGA775魔改LGA771,100/200系列芯片組上使用第八、第九代酷睿系列處理器等操作。
軟件超頻:全面提升BIOS體驗
即便各大主板廠商在圖形化BIOS上做了很多努力,但是對于大部分消費者來說,在BIOS進行各種超頻設置還是存在一定操作門檻,而且需要不斷重復開關機還是不如直接在桌面端進行超頻設置,所以在桌面端完成超頻也開始成為廠家們的發(fā)力點。
桌面端微調:英特爾XTU(Intel Extreme Tuning Utility )
適用范圍:英特爾酷睿K系列處理器
說到桌面軟件端超頻,英特爾的XTU(Intel Extreme Tuning Utility )算是市面上歷史最悠久的工具,早在2007年就在英特爾的X38芯片組上得以實現。它也是目前英特爾平臺各種桌面端軟件超頻工具的技術基礎,這款軟件通過特定的軟件接口將桌面端直接連接與BIOS進行連接,不用進入BIOS即可支持進行各種運行參數調節(jié)和系統(tǒng)性能監(jiān)控。
這款軟件通過多年的演進已經具備相當完善的可調節(jié)參數,基于各類通用參數都可以通過該軟件進行調節(jié),對硬件的兼容性非常出色,無論是桌面端還是移動端都可以使用,加上調節(jié)測試的便捷性,高端超頻玩家也會選擇這款桌面端軟件實現精細化調整。
如果要談缺點的話,就是這款軟件的圖形化界面做得比較一般,官方版本仍然不支持中文,而且無法對主板廠家的提供的特定功能進行設置,操作體驗可能會稍遜于廠家們自家專用的超頻軟件。
一鍵實現精細化超頻:英特爾IPM(Intel Performance Maximizer)
適用范圍:桌面版第九代、第十代酷睿K系列處理器
在2019年的中國臺北電腦展上,英特爾在發(fā)布支持全核自動睿頻到5.0GHz的酷睿i9-9900K的同時,還推出了全自動超頻工具Intel Performance Maximizer(簡稱IPM),這款軟件的操作邏輯是通過預置的調試程序不斷微調CPU的運行參數來進行穩(wěn)定性測試,并通過測試模型確認CPU在當前條件下(包括主板和散熱器性能)能實現的最佳穩(wěn)定運行頻率。
由于是通過不斷運行模型進行實際測試,IPM的最佳超頻頻率和設置參數會比主板BIOS上的AI智能超頻識別的參數更加準確和穩(wěn)定,對于入門超頻玩家來說,這個軟件擁有比其他一鍵超頻更準確和穩(wěn)定的超頻表現,可以準確地挖掘現有條件先的CPU超頻潛力,不用進行復雜的細節(jié)調整,整個過程基本是一鍵傻瓜式操作。
不過缺點也非常明顯,由于是官方應用,這個軟件得出的超頻結果會偏向保守,一般會比手動調節(jié)得到的極限狀態(tài)低100~200MHz,用戶也無法在超頻結果的基礎上進行微調,而且只支持第九代酷睿之后的部分桌面版英特爾“K”系列處理器,用戶也無法在超頻結果的基礎上進行微調。
快捷調整:AMD RYZEN MASTER
使用范圍:AMD Ryzen系列處理器
除了英特爾,AMD也為自家的銳龍系列處理器準備了專屬超頻工具RYZEN MASTER,除了可以設置CPU的超頻參數,還可以在同一軟件中設置核顯的性能,可調節(jié)選項會略少于英特爾的XTU,不過滿足超頻玩家的基本需求也綽綽有余了,而且支持一鍵超頻,小白和高手均可使用,軟件界面也保持家族軟件的設計風格,人機交互比較不錯。
不過它的缺點也相當明顯,可能這款軟件尚未實現直接設定BIOS參數的原因,通過RYZEN MASTER調節(jié)的參數在重啟后就會失效,如果需要保持這一參數就需要在每次開機后開啟一次設置,軟件關閉后就會失效,準備超頻長期使用的玩家還是得進入BIOS進行設置,這個軟件比較適合進行超頻參數測試后再進入BIOS設置生效。
出色人機交互:各主板廠商軟件
Armoury Crate(華碩)、Easy Tune(技嘉)、MSI Dragon Center(微星)
適用范圍:對應主板+兼容CPU+適用GPU
相比由英特爾和AMD推出的軟件,由各大主板廠家推出超頻軟件在人機交互上會更加出色,隨著各家都在整合自己的各大產品線,目前廠家推出的超頻軟件一般都會跟燈效控制、驅動管理、系統(tǒng)監(jiān)控等模塊集成到同一個軟件當中,而且一般都會配備一鍵超頻或者游戲模式,對于小白來說非常友好,而且能調節(jié)各家主板里的特殊設置,超頻和游戲配置都能跟BIOS中同步,易用性和人機交互都非常不錯。
不過廠家推出的超頻軟件最大的不足就是可調節(jié)范圍受限,一般自能設置自動超頻或者調節(jié)倍頻,除了一線廠家外很少能提供完善的軟件支持,高端游戲玩家?guī)缀醪粫褂眠@些軟件進行超頻。
藍牙超頻:華碩RC TweaKit
適用范圍:ROG Maximus III Extreme+第一代酷睿
在軟件控制超頻調節(jié)方式上,華碩曾在Maximus系列主板上通過掛在藍牙控制模塊的方式實現手機控制超頻,購買了這款主板的用戶可以通過手機(需安裝RC TweaKit,支持S60和安卓)實時控制CPU的運行參數,甚至可以在游戲進行實時調節(jié),日常使用時也可以直接將手機作為系統(tǒng)監(jiān)控儀表盤。
由于這是超頻方式是使用主板拓展模塊直接對BIOS設置進行調節(jié),可調節(jié)的內容甚至比如今很多桌面端豐富,雖然也有不少MOD玩家也可以通過各種定制化配件,使用外接設備實現類似的功能,但是像華碩RC TweaKit這樣的便捷的套件至今還沒有成熟的后來者,如果能繼續(xù)發(fā)展到現在,說不定還能通過各種智能家居套件對CPU進行超頻了。
由于這種超頻方式需要專門的控制模塊和主板接口才能實現,加上要實現這項功能的成本和穩(wěn)定性考慮,華碩在ROG Maximus III Extreme(M3E)后就沒有再推出支持該功能的主板,這一點還是比較可惜的。
總結:軟件更好用 但是創(chuàng)新變小了
回顧這些超頻方式不能看出,近年來在軟件超頻上的改進主要集中在軟件上,雖然軟件界面越做越好看,但是核心操作方式上幾乎沒有太大變化,以前那種硬件超頻的樂趣幾乎就不用想了,加上現象級的超頻神器已經缺席多年,超頻領域似乎也更加小眾。
不過展望未來,在差異化和個性化需求日益壯大的今天,像華碩當年在手機控制超頻上的探索在日后或許會再度出現,跟智能手機或其他智能硬件的聯動,更便捷的輔助外設,或許都能給這個市場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,希望各個廠商能再接再厲,能在應用層面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吧。
轉自PConline DIY外設原創(chuàng)《從鉛筆畫線到手機控制 CPU超頻還有哪些新玩法?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