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18期間肯定有很多小伙伴都想攢機吧!
這次帶來了一套白色海景房風格的主機方案,主攻4K游戲應用,并兼顧生成力需要。
希望能對有此需要的朋友們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。
主機的配置如下:
CPU:AMD 銳龍 9 9900X
主板:微星 (MSI)MPG B850 EDGE TI WIFI
內(nèi)存:宇瞻(Apacer)NOX DDR5 RGB 16G*2
SSD: 光威 (Gloway)弈 PCIe 4.0 2TB SSD
顯卡:索泰(ZOTAC)RTX 5070Ti XGAMING OC
散熱:銀昕(SilverStone)E360 PRO白色智能數(shù)顯版
電源:安鈦克( Antec)NE1000 白色
機箱:喬思伯(JONSBO)TK-3白色
風扇:喬思伯(JONSBO)ZB-360W ARGB 白色
喬思伯(JONSBO)ZB-360WR ARGB 白色
喬思伯(JONSBO)FR-505WR 白色
海景房主機內(nèi)部的硬件相比一般側透機箱會被更清晰地展示出來,所以硬件基本都是以白色為主色的,形成統(tǒng)一的風格。
再來看下開機后的狀態(tài)。
顯卡開箱
▼顯卡選擇了索泰RTX5070Ti XGAMING OC,尺寸為320X125X53mm,外觀圓潤柔美,配色非常新潮獨特,風扇面為青紫漸變的紋理圖案,其中還隱藏有“XGAMING”字樣,不同角度下還有些許變色效果,顯得青春時尚。
▼三個環(huán)刃風扇,每個風扇直徑為90mm,葉片經(jīng)過曲率優(yōu)化,并有環(huán)形導流風罩,可增加風量風壓并降低風噪,同時支持智能啟停。
▼顯卡厚度為2.5槽,外側前端的索泰英文LOGO是整個顯卡唯一的RGB光源。側面有大面積的不規(guī)則的開口,可以看見內(nèi)部密集的鰭片和穿插其中的熱管。供電接口采用了反向的12V-2×6接口,并且做了內(nèi)凹設計。
▼顯卡前端沒有完全封死,留有一個弧形的通風口,兩個螺絲孔用于支持顯卡支架。不過兩者組成了一個滿奇怪的圖案,不是嗎?
▼背板為合金材質,底色為白色,上面也印有青紫漸變色的圖形和XGAMING字樣。
▼背板前端有一個大的和幾個小的鏤空口,大的鏤空區(qū)域內(nèi)里并沒有PCB,這樣進風可以直接對流穿透散熱鰭片,提高散熱效率。
▼顯卡擋板上也做了些鏤空,除了加強散熱,也起裝飾作用。接口部分為3個DP 2.1b和1個HDMI 2.1b接口。同時可以看到顯卡采用了略微越肩的設計。
▼拆解下顯卡,散熱系統(tǒng)為均熱板+鰭片+熱管相結合的形式;另外PCB也不短。
▼均熱板的接觸面做了鍍鎳和鏡面處理,配備了5根6mm鍍鎳復合熱管,其中有2根熱管呈U型返回到核心對應部分的鰭片,進一步加強這一區(qū)域的導熱。
▼供電系統(tǒng)采用14+3相,使用大量固態(tài)電容進行進行濾波,為GPU和顯存提供更純凈的供電質量。
▼GPU芯片型號為GB203-300-A1,CUDA核心數(shù)量為8960個;在GPU核心周圍共有8顆容量2GB的三星GDDR7顯存;供電控制器為BPD93136,是一顆16相雙軌數(shù)字PWM;DrMos為uP9646A,單顆最大持續(xù)電流達到50A。
性能測試
我的顯卡評測,肯定是要對比的,加入同代的RTX5080和RTX5070,更能看清RTX5070Ti的定位;也測試過上代顯卡RTX4070Ti,但數(shù)據(jù)太過古老了,于是選擇了RTX4080 Super 和4070TiSuper ,它們都是近期測試過的,這樣下面對比測試就一共有5張顯卡了!
理論性能測試
▼3DMark的8項測試平均成績,以RTX5070為100%基準,RTX5070Ti 領先它的幅度為26%,落后RTX5080為23%;領先上代RTX4080 Super為3%,領先RTX4070Ti Super為18%。
光柵游戲測試
▼4k分辨率,RTX5070Ti 領先RTX5070也是26%,落后RTX5080為18%;領先RTX4080 Super為2%,領先RTX4070Ti Super為19%。RTX5070Ti 的平均幀數(shù)基本都在百幀以上!
▼2k分辨率,RTX5080、RTX5070Ti 、RTX4080 Super 領先RTX5070的幅度都減弱了,因為此時CPU內(nèi)存已經(jīng)有了一定瓶頸,帶不動這些大核心顯卡了!如果用X3D的CPU應該能緩解整個問題,可惜我預算不夠啊!
2k分辨率,很多顯卡的性能都發(fā)生衰減,再去測1080p分辨率意義也不大了。
光追游戲測試
▼4k分辨率,RTX5070Ti 領先RTX5070擴大到29%,落后RTX5080的幅度也增加到24%;RTX4080 Super實現(xiàn)了反超,RTX5070Ti落后其4%,領先RTX4070Ti Super為16%。打開光追特效,增加顯卡的負載,使得大核心完全發(fā)揮出自己的實力了。雖然RTX5070Ti 在一些游戲還有百幀以上的表現(xiàn),但遇到硬件殺手級的,平均幀數(shù)只能達到30~50fps!
▼到了2k分辨率,大核心顯卡性能也是有一定衰減的,但幅度顯然沒有光柵游戲那么大。
DLSS2 游戲測試
DLSS 2就是深度學習超采樣,通過降低游戲渲染分辨率,然后利用AI算法填充細節(jié)像素,最終輸出接近高分辨率下的原生渲染效。以下測試都使用DLSS 2平衡級別,在體驗上不會損失過大的畫質。
▼4k分辨率,RTX5070Ti 領先RTX5070為24%,落后RTX5080為18%;和RTX4080 Super 打平,領先RTX4070Ti Super為16%。開啟開啟DLSS2對CPU內(nèi)存的要求也是變高了,即使是4k分辨率,RTX5080的性能也受到了一些影響。借助于DLSS2,很多游戲RTX5070Ti 的平均幀數(shù)又可以過百幀以上了!
▼在2k分辨率,平臺瓶頸影響擴大了,RTX5080、RTX5070Ti 、RTX4080 Super的性能下降都非常明顯了。
DLSS 3/4游戲測試
幀生成(FG)通過AI進行幀數(shù)生成,DLSS 3就是原生渲染1幀插1 AI幀;DLSS 4可以渲染1幀插3 AI幀(也可以選插2幀);DLSS 4目前是RTX50(Blackwell)獨占的。
▼幀生成有一個基礎條件,就是原始幀數(shù)最好是30fps以上,否則會有不好的體驗(卡頓,閃爍等)。所有顯卡的黑猴(影視級畫質+最高全景光追)平均幀數(shù)能達到20fps的,不得不先使用DLSS(平衡)增加幀數(shù)后,再開啟幀生成。所以在4k分辨率下還是著重對比DLSS+FG的效果,這種情況下RTX5070Ti 的平均幀數(shù)基本都在百幀以上!而且RTX50相比RTX40整體都更好些。此外就是在支持DLSS 4中的游戲中RTX50真的就可以翻倍領先RTX40了。
▼在2k分辨率下,大部分顯卡的原始幀數(shù)就要好很多了,因此也可以選擇單獨使用FG來達到流暢的程度,RTX5070Ti 的平均幀數(shù)都在百幀以上(黑猴需要FGX4,其它FGX2)!如果是DLSS+FG,一些游戲都超過200fps 了,可以完美搭配高刷顯示器使用。
小結:相比192bit &12GB顯存的5070,在4k分辨率下,顯然5070Ti的表現(xiàn)要更好,而在2k分辨率下對平臺的依賴性也沒有5080來的那么大。5070Ti和4080super基本是同檔的,但畢竟多了一個DLSS4。相比4070Tisuper,5070Ti領先了不到20%,那么相比4070Ti的性能提升基本就是20%~30%了,這種提升幅度還是可以的。
超頻測試
▼ 5070Ti XGAMING OC,Boos頻率為2882MHz,比公版要高一些。超頻使用軟超,不動電壓,經(jīng)過摸索,核心頻率拉高350MHz,顯存頻率拉高2000MHz。不過這款顯卡鎖住了功耗,最高只能到300w。
▼ 首先使用3DMark的Speed Way測試,以默認狀態(tài)得分為7587,超頻狀態(tài)得分為8111,超頻后性能提高了6.9%。
▼使用GPUZ記錄了測試過程:默認狀態(tài)最高頻率達到了2917MHz,超頻狀態(tài)最高頻率達到了3307MHz。而功耗,溫度,甚至是風扇轉速,兩者相差都不大。
▼Furmark烤機測試,參數(shù)設定為1080p分辨率、0AA,10分鐘后,默認狀態(tài)溫度為67℃;超頻狀態(tài)溫度為66℃,區(qū)別是誤差級別的,此外風扇轉速也是基本一致的。 XGAMING的散熱性能還是非常強大的。
▼再來看看實際的游戲性能,4k分辨率,做了5款游戲測試,平均下來超頻后性能提高了~7%,和前面的3DMARK超頻結果基本一致。如果能解鎖功耗,性能提升應該能到9~10%,但這樣也會增加幾十w功耗。所以即使這款顯卡是鎖功耗的,超頻性能也就少了~2%,影響不大。
CPU&主板&內(nèi)存
▼CPU為Ryzen 9 9900X,12 核 24 線程,基礎頻率4.4 GHz,最大加速頻率5.6 GHz;主板為微星MPG B850 EDGE TI WIFI(刀鋒鈦),采用了14相核心供電+2相核顯供電,搭配單相輸出80A電流的Dr.MOS,并具有4個M2接口(1個為PCIe 4.0 x 2速度)。
▼內(nèi)存為宇瞻的NOX RGB DDR5,采用了海力士AIDE顆粒,提供有黑色和白色(銀色)兩種配色, 以及5200~8000 MT/s的 頻率選擇(實際上市產(chǎn)品應該以6000MT/s以上為主),容量方面則有單條16GB和32GB可以選擇。
▼內(nèi)存尺寸方面,不到44mm的高度,應該能兼容大部分雙塔風冷散熱器。
▼馬甲為全鋁材質,表面有微磨砂手感,質感還是很不錯的??可衔恢糜幸粰M條開窗,內(nèi)置導光條可以展示RGB燈效。
▼內(nèi)存頂部有大面積的白色導光條,中間位置有NOX標識,點亮后具有廣角漫射燈效,并支持各大板廠RGB燈控。
散熱器
▼散熱器選擇了銀昕E360 PRO 白色智能數(shù)顯版,標稱解熱能力達到300W。兼容INTEL LGA 115X/1200/1700/1851,以及AMD的AM4/AM5。背板扣具都為全金屬材質,附件除了說明書,還有一管TF02 導熱硅脂和2個塑料材質的管線卡箍。這款水冷支持3年質保和漏液賠付,如果受損硬件退市,銀昕將按硬件原件金額賠付不打折。
▼冷排風扇采用了預安裝方式,水管為400mm長的高分子聚合物橡膠管。整體造型簡潔,漆面質感不錯。
▼冷頭頂部搭載 2.6 英寸磁吸固定數(shù)顯屏,方便調(diào)整方向,打開后可以看到4個磁鐵和螺絲尾,安裝數(shù)顯屏后的高度為64mm;內(nèi)置三相電機,水泵轉速為800~3000 RPM;水管和冷頭的結合部采用了全鋁保護套,轉動的范圍也是比較大的;線材方面,冷頭水泵為4pin供電線,數(shù)顯屏使用USB線與主板連接。
▼冷頭底部采用紫銅材質,接觸面采用了微凸設計??劬卟捎昧丝觳鹗浇Y構,不管什么平臺,都不用固定螺絲,按到冷頭上預留的滑槽后,一轉就完成了安裝。
▼配備了厚度為25.4mm的360三聯(lián)體風扇。軸心采用銀色金屬質感同心圓CD紋,很有質感。扇葉是半透明PBT材質的,支持AGRB光效。3個風扇共用一組線材(1個4pin,1個3pin ARGB公頭+母頭),減輕理線的負擔。
▼風扇轉速800~2000 rpm±10%,風量25~71 CFM,風壓0.4~2.1mmH2O,噪聲13~36 dB(A)。風扇只有反面四角采用了減震墊,看樣子不像橡膠的而是一種海綿材質的。
▼冷排為360規(guī)格鋁排,27mm厚,12條水道設計,鰭片彎折比較密集,用料和做工非常扎。冷排和水管的連接部分同樣也采用了保護套,防止過度彎折造成損壞。冷排一端有個加液口用紙貼封死,私自打開將失去保修。即使過保也不建議自己加液,排泡太過困難了。
CPU性能和散熱器的關系
下面來實測下這款散熱器的性能,銳龍9000積熱情況較上代有所好轉,但還是存在,給散熱器出了很大的難題!
默認狀態(tài)(PBO:Auto)
▼首先來看下默認狀態(tài)。ADIA64 FPU烤機是一個傳統(tǒng)項目了,但運行該測試9900X會降頻到4GHz左右,意義不大。所以用CPU負載較重的渲染測試CineBench R24(10分鐘)來作為代替,這樣CPU能保持在5GHz以上的頻率,使用CPUID HWMonitor記錄到CPU(packagae)最高溫度為69.1°C,最高功耗達到了162w。
▼再來測試一下CPU負載較輕的游戲情況,使用CPUID HWMonitor記錄會得到70°C左右的最大溫度,但其實在大部分時間(半個小時以上)內(nèi)并沒有這么高的溫度。E360 PRO安裝一個小驅動文件后,冷頭屏幕可顯示處理器頻率、功耗、占用率和溫度,用它來查看實際游戲情況會更加合理??梢钥吹斤@示屏上CPU溫度為~60°C,最大功耗為95w,還是非常清涼的。
PBO Advanced
▼超頻方式選擇PBO Advanced,頻率提升到最高,并且不設置溫度墻(默認為95-°C)。還是CineBench R24測試,CPU最高溫度是86.1°C,功耗達到了217w。功耗和頻率都相比默認狀態(tài)高了不少,但E360 PRO還是能將其壓制在90°C之下,遠離功耗墻溫度,保證了CPU能較高頻率下運行的。
▼PBO的游戲測試,E360 PRO屏幕顯示CPU溫度為65~66°C,功耗100w,與默認狀態(tài)相比也是高了一些。
Set Thermal Point模式
▼PBO超頻后,CineBench R24的多核得分從1808增加到1918,性能提高了6.1%,但功耗增加34%(55w),溫度升高了20%(17°C),并不劃算。如果散熱器性能較強,可以采用設置溫度墻的方式(Set Thermal Point模式):把最高溫度墻設置成75°C,CineBench R24測試的最高溫度為76°C,功耗200w,多核得分為1877,相比默認狀態(tài)提高了4%的性能,而且溫度和功耗控制也會更好一些。
▼機箱是白又透的一款海景房機箱:喬思伯TK-3白色(黑白二色可選),尺寸為:438 x 288 x 415mm,采用0.7mm鋼板,重量為7.3kg。機箱為雙倉結構,最大的特色是采用一體曲面鋼化玻璃,覆蓋了左面板和前面板,無A 柱,像一個大魚缸,;右側板為鋼板,做了大面積的mesh設計;從尾部看機箱左側上方為電源倉,下面為硬盤倉,右側上方有一個120mm風扇安裝位,下方提供7個PCIE安裝槽位,不過有3個檔板為一次性的。
▼機箱上部有一個磁吸式設計的防塵網(wǎng),采用了防塵網(wǎng),清理很方便。頂部支持3個120mm/2個140mm,以及240/280/360mm規(guī)格的冷排。
▼底部的四個支撐腳很大,并貼有防滑墊。但這里的防塵網(wǎng)卻不是磁吸的,而靠一顆螺絲固定,兩部分采用不同的防塵網(wǎng)設計還是挺奇怪的。底部支持安裝3個120mm風扇或360mm規(guī)格的冷排。
▼把一整塊鋼化玻璃在加工時就折彎成90度,曲面過渡,減少割裂感,有些魚缸也是采用這種工藝的,此外玻璃表面有2H硬度的玻璃保護膜,通透度還不錯,不用撕去也是可以的。
▼兼容性方面,主板最高支持 ATX ,風冷散熱限高 165mm,顯卡限長 420mm,前端做了個凹陷處理,但深度不大,所以如果顯卡長度超過主板寬度,這里只就能安裝3個120mm風扇,不能安裝風扇+冷排的組合。
▼背面提供了一個硬盤籠,可以安裝2個3.5寸硬盤或者1個2.5寸+1個3.5寸硬盤,此外底部也可以安裝1個2.5寸硬盤。
▼這也是一款支持背插主板的機箱,當然這次使用的還是傳統(tǒng)主板。雙倉結構自然不用擔心理線空間,線材隨便放了!電源支持長度更是達到了220mm。
▼拆掉曲面玻璃后,正面和左側都是開放的,再加上機箱也比較大,安裝硬件非常輕松。風扇位也是全部裝滿了。
▼最后安裝好曲面玻璃和mesh鋼板就完成裝機,機箱的IO接口在正面右側,分別有一個電源鍵、2個USB 3.0(5Gbps)一個Type-C(10Gbps),以及一個3.5mm音頻。
▼最后的整體桌面效果還是是不錯的。
RTX 5070 Ti可以說是具有DLSS4 的RTX 4080 SUPER了。而4080 S現(xiàn)在的價格還要8k以上,5070 Ti則不到7k。如果要玩4k分辨率游戲,無疑在N卡中選擇后者更加有性價比。索泰的這款XGAMING OC無論是顏值,用料還是散熱性能都是不錯。
水冷對于積熱的銳龍效果更好,能讓CPU在更高的頻率下依然維持在低溫,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銀昕E360 PRO確實讓CPU性能更進了一步。如果驅動再能加入些控制功能,比如記錄一段時間內(nèi)的最大溫度、功耗就更好了,這樣也就可以不用下載其它監(jiān)控軟件了。
最后整個主機預算為14k~15k。如果不需要很強的生產(chǎn)力,CPU可以換成9700X,散熱器也可以適當降價;如果對主板擴展要求也不高,可以換成性價比更高的B650。這樣可以再省下2k+的預算,花費12k~13k就能拿下一臺以4k分辨率游戲為主的主機。